在计划体制历史背景下,国内电机制造厂大多数设有硅钢片冲剪加工车间,自有设备和人员,是典型的“小而全”。由于任务制约,冲剪车间处于能力放空“吃不饱,饿不死”的忙闲不均状态,从材料利用率来说:受自身生产电机大小的限制,搭配套裁困难,利用率低,产生大量的边角余料无出路,到时往钢厂回炉了事,造成浪费。由于产品是统购统销,成本分摊压力不大,对硅钢片套裁实施市场化紧迫感不够,始终处于“纸上谈兵”。
由于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和权利,较好地解决了供应链和资金链的问题,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批量废品或脱期交货的现象,保证了主机生产厂的生产周期。据笔者了解,目前上海地区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化硅钢片套裁中心已初具规模,月加工能力自数百吨~千把吨的已有十几个。一些国企的冲床加工车间实行了主辅剥离,因环保的要求冲床车间已搬到郊区,实行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,除加工本厂的硅钢片外,还承接社会上其他厂的冲剪任务。
电机具有强烈的通用性,无论是发电机,电动机、起重电机、直流电机、分马力电机,油泵电机、微电机、电动工具、家用电器等是为社会提供动力的,使用范围十分广泛,需求量相当大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电机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相对较少,中小企业随处可见,电机行业必须对硅钢片实行市场化套裁,如上海某生产发电机合资企业,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,就是它的硅钢片套材由社会化承担,它的转轴也有专业加工厂完成,消化了部分涨价影响,取得了可贵的经济效益,从严格意义上讲,还只是套裁中心的一个“雏形”,离真正市场化、专业化加工中心还有相当距离,有的设备冲压能力不足,真正意义上的“高速冲”还不多,有的企业能力放空现象存在,有的资金还比较紧缺。这些“中心雏形”还需要得到电机行业的支持。